近日,電車之家從企查查獲悉,一汽-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,摩捷智行有限責任公司(簡稱摩捷智行)。
信息顯示, 摩捷智行的主營業(yè)務包括汽車租賃、分時租賃、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等。值得注意的是這家網約車公司由一汽-大眾汽車有限公司100%控股。
為何一汽大眾這個時候突然成立一家網約車公司。
有業(yè)內人士猜測或許跟當前雙積分關系比較密切。
隨著我國“碳達峰”、“碳中和”目標的提出,“脫碳”逐漸在車企間“流行”開來。
大眾、寶馬、長城汽車、比亞迪等國內外車企陸續(xù)公布了碳中和時間表或規(guī)劃研究。
在同濟大學教授、國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(chuàng)新中心教授余卓平看來,“碳中和”是世界性的目標方向,所有的企業(yè)都不能置身事外,相關領域的生態(tài)伙伴應該深度合作,抓住其中的巨大機遇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勾勒未來發(fā)展路徑時,長城汽車鄭重宣布將在2045年實現“碳中和”。
同樣作為一汽大眾這樣的老大哥車企自然腳步也不能落后,怎么賣出更多的新能源車型成為緊要的一件事情。
終端賣不出去、B端無人問津,那賣給自己總可以了吧。比如長城的歐拉出行、長安等車企成立的T3出行等等,其實都一個路數。
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一汽-大眾首次涉足網約車市場。
2018年4月,一汽-大眾推出共享汽車品牌“摩捷出行”,并在吉林省長春市啟動了試點,2019年3月在長春投入了上千輛共享汽車為市民提供出行服務;其后該出行品牌又進駐成都,但在全國范圍內始終未能成功推進和打響知名度。
從過往看,一汽大眾是有過經驗也得到教訓,此次再次入局或有新的打法。
不過也有業(yè)內人士表示這更是無奈之舉。
眾所周知一汽大眾近兩年在在國內年銷量均超過200萬輛,但是新能源汽車占比微乎其微,想要滿足碳中和的政策需求,那一汽大眾只能去買積分了,不過如果缺口太大,那估計一汽大眾要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了,所以一汽大眾也只能跟自主品牌學些自己成立出行公司自產自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