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此同時,全球主要電池材料的制造企業(yè)亦在積極擴產,供給量也在逐漸增加中。李縝介紹,研究全球前十名主要電池材料制造企業(yè)近五年產能規(guī)劃可以看出,到2025年,鐵鋰正極、三元正極、負極材料前十位企業(yè)的產能規(guī)劃,分別達到546、267、317萬噸,遠遠超過了終端市場的實際需求量。

負極材料方面,國軒高科在內蒙古以建設一個年產40萬噸的負極材料石墨化項目,伴隨西部大開發(fā),加上硅基負極等新材料的廣泛應用,動力電池產業(yè)對負極材料的需求將極大程度得到緩解。
碳酸鋰方面,李縝堅持,世界“鋰都”宜春,將終結鋰資源短缺。
他分析指出,2021年,中國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5萬元/噸,上漲到年底的50萬元/噸。但其實,過去一年我國消費了30萬噸鋰資源,而含本土挖采、進口的鋰資源約在33萬噸。“預計至2025年,中國對碳酸鋰需求量約為60萬噸。”
而伴隨宜春鋰云母工程的快速成長、青海鹵水提鋰技術的提升、四川鋰輝石資源的開采,還有電池回收技術的進步,他認為,至2025年我國對進口鋰資源的需求量將大幅減少。

此外,電池回收產業(yè)規(guī)模的快速擴充,將終結新能源產業(yè)對資源的無限索取。“當制造電池對原材料的總需求,和回收電池提供材料的總供給達到平衡時,人類將不再需要向自然界無限索取電池制造的資源。我們認為這個時間應該在2040年的時候,基本會來臨。”他如是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