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接上期,相比第一代「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」的雙電機布置,第二代「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」則是采用了另一種設計思路。
結構特點:三平行軸+單離合+單電機
由于第一代「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」提升的上限較低,故此,上汽在權衡了當時手上已有的混動技術后,最終選擇了推翻重來,研發(fā)了第二代「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」。
第二代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爆炸圖
第二代「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」由主要由「發(fā)動機」、「驅動電機」、「齒輪軸系」、「離合器」以及「HCU」(混合動力汽車整車控制器)等控制模塊組成,屬于三平行軸式的單電機電驅 方案。
第二代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結構示意圖(詳細,僅供參考)
其有趣之處在官宣的『10AMT』變速結構,根據官方資料的描述,該系統(tǒng)擁有6個『發(fā)動機專用擋位』和4個『電機專用擋位』。所以,按照初中所學的排列組合算法計算可得,該機構一共可實現(xiàn)24擋(6*4)。
第二代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結構示意圖(簡化,僅供參考)
從實際結構來看,第二代「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」共有18組齒輪,4個「同步器」,其中3組「同步器」與一套「離合器」主要用于調節(jié)整套系統(tǒng)的換擋邏輯,將「發(fā)動機」與「電機」相結合。
第二代上汽EDU混動系統(tǒng)的齒軸系統(tǒng)示意圖
故此,擋位的可能性也就不只是10種,不過在此前的「通用Voltec混動系統(tǒng)」介紹過,工程師只會選取合理且效率最高的幾種可能進行標定。最后,上汽的工程師選擇了11種齒比組合進行標定,包括10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