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飛凡R7定價在35萬元以下,可能會因為性價比碾壓,極大的影響智己L7的銷量。如果定價接近40萬元,就可能影響自身的銷量。
飛凡與“親哥哥”智己之間的競爭似乎不可避免,不兩敗俱傷就算是比較好的情況了。所以,在夾縫中生存的飛凡汽車,能克服重重困難沖出重圍嗎?現(xiàn)在來看還有待時間考證。
05.寫在最后
2022年車企外資股比已經完全放開,意味著外資車企巨頭“完全體”降臨中國已經近在咫尺。
今年2月,寶馬已經將其在華晨寶馬中的股份占比提升至75%,而華晨在其中的話語權愈發(fā)薄弱,能從合作中分到的“飯”也越來越少了。
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這兩家合資公司,會不會遭遇華晨寶馬一樣的處境,這個還不好說。但不得不說,這對于上汽集團而言確實是一大隱患。
排除這一隱患唯有一條路,就是努力把上汽自主品牌打造得足夠強大,強大到可以與外資巨頭直面抗衡。這對于上汽而言,是條艱險的路。
過去,上汽的新能源之路一直在糾結與掙扎中成長。
至于未來如何,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。